查看原文
其他

2个月,我们如何打造了大型银行的智能外呼系统?

小一 追一科技 2023-08-31

2个月,给一家大型银行做智能外呼系统,服务百万级用户。


什么概念?


AI可不再是试点,探索, 而是实实在在的规模化应用。几十种流程话术,面向数百万用户的自然对话场景,从100、210到400、750,甚至上千路并发…整个系统的功能、性能、进度、安全等方方面面,都要经历严苛考验。这是某领先银行的重量级项目,实施运营中,要满足关联各方对规范、安全等一系列高标准要求。更重要的,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

这个AI,怎么做?

从语义到语音

“来了就是G行人。”


每个在追一参与过G行项目的人,研发、产品、交付、商务,都会这样情不自禁地调侃一句。从POC到招投标,再到实施交付、扩容、新业务拓展,很多人已经深深融入其中。甚至新入职追一的人,在公司大群,乃至各式俱乐部里,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“欢迎语”。


时钟拨回2018年夏,某天,华子加入了追一,成为了电话机器人Call团队一员。当时核心目标就是“把电话打通”,服务银行的催收、营销、回访等场景,华子说,入职刚刚一个礼拜,电话还没打通,G行的催收POC项目就接踵而至。


“这……”大写的黑人问号,萦绕在华子脑门上。


当时,Call(语音产品)作为追一的新业务刚刚起步。虽然在NLP的文本交互领域,追一已经轻车熟路,引领智能机器人市场,但当时电话领域,AI与呼叫中心结合还是新技术,客户也在观望之中。IVR和呼叫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呼叫厂商和集成商,AI切入外呼场景智能化也在摸索之中。


这是一个新旧交融的时候。


“从0开始,一步步摸,一步步去猜。”架构师鼎哥形容早期的状态。


团队开始了一系列技术攻坚。首先工程化部分,要解决AI与电话交互问题,就必须了解传统电话的技术产品、规律和逻辑,才能让整个流程跑通。华子和团队成员通过各种途径,包括向传统呼叫厂商请教、学习,摸清呼叫中心技术实现,反复讨论演练MRCP、SIP等各种对接方案,从整个流程上,先解决工程化问题。


然后,在效果上,再跟NLP技术融合,不断地提升产品。NLP算法也参与进来,一起在客户现场通宵加班。同时,公司产研侧,Bot(语义产品)与Call(语音产品)中间还联合进行了“小黑屋”研发,进一步优化多轮对话能力和机器人处理任务型能力。


另外,围绕智能外呼系统的上下游,团队也不断打磨产品。除了对话和任务型能力,机器人拨打后的质检运营、拨打前的呼叫策略等等,各个系统要素都逐一排查和优化,并根据前方多个项目的动态情况,不断地总结、反馈与打磨, 大大加快Call的成熟度。


“虽然还有些毛瑟的地方,但整个产品已成熟很多。” 鼎哥说。


11月初前后,G行POC进入关键节点。奋战了几个月的团队,又经历了近一周的通宵作战,经过两轮测试,在POC效果上获得客户极大认可,部分场景甚至超出客户预期,并凭借技术、产品和服务响应等多方面综合实力,在最终招标中,成为G行供应商。 

前方后方,与时间赛跑

2019年中之后,项目正式启动。


中标的喜悦没热乎几天,大家就感受到了打仗一样的气氛。8月9日,项目启动会提出要求,项目经理、架构师、运维、数据经理必须全员驻场,甚至开发也要在现场进行。时间节点上,一期催收项目10月18日上线, 随后11月、12月都要按月迭代。


客户要在年底前打完50万电话,而入场到交付上线,只有2个月。


作为项目经理,Devin压力山大。


“那是前期压力最大的时候”,Devin说,2个月,不仅要投产上线标准系统,还要满足行方定制化需求,以及要上线几十个话术流程场景。客户有严格的项目管理系统,每个版本的开发、联调、测试、投产,后续版本迭代甚至第二年计划节点,都做了明确约定。“不管中间穿插什么需求,还是什么问题,都会严格考核。”


还有一个头疼的事情。AI交付尤其是私有化部署,涉及行方资源和权限,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甚至突发状况。“原本思虑周全、精心设计的思路和功能,现场走不通甚至翻车时有发生,而系统复杂性,又对现场人员要求极高。


“现场,我们会想方设法Cover一些问题,剩下的尽快协调产研来支持。”Devin说。


面对固化的流程,除了争取合理的“周旋”空间、熟悉行方流程、预判识别风险减少踩雷外,Devin和同事们只有全力以赴追赶进程,快速响应处理各种风险。有一次半夜两点多钟,Devin突然接到G行客户通知,有数百台虚拟机宕机,多个业务受到了影响。“没有特别指派,大家都自发地第一时间赶到G行,当时追一的团队第一个到达。”


为了不影响生产,团队加班加点,从半夜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,赶在9点前修复问题。“前方交付确实很苦,但是也让大家看到了团队的韧劲和努力。”Devin说。


如果说现场交付是前线“地面”部队,后方研发则在“空中”源源不断地支持。


当时产研部门已经定调,“G行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项目,必须全力支持。” 在平衡Call的主线版本迭代与项目交付复杂度的情况下,尽可能给予G行项目最大支持,后方研发、远程支持、驻场人员都投入了大量研发人员。


作为产研支持一员,投产前两个月里,华子基本都在现场盯着。一方面对接处理客户各种需求,一方面协调家里研发资源支持,尽可能与现场交付保持一致同频,同时尽快地满足最新的功能研发需求。


而鼎哥,除了协助项目经理控场、分析需求外,还经常充当“救火队员”的角色,早上人在北京,晚上飞到深圳,已经成为家常便饭,有的时候出差,基本都泡在现场,酒店也往往只是“放放行李而已”。


除了一线人员,产研、商务的负责人,也多次奔赴G行,为现场打气加油。


经过前后方齐心协力,10月18日项目按期交付,这比同场参与的另一家友商,提前了一两个月。“这让整个团队都引以为傲。”Devin说。

大行的需求

项目上线,只是新的开始。


做好对接、联调之后,G行对机器人对客电话还有着严格的标准:整个话术流程准确率达到85%,语义识别准确率达到85%,影响客户体验的电话占比要低于20%,三个指标满足才能够对客。


“外呼并不是简单打个电话,需要下功夫做好运营效果。”Devin说,什么时间、什么频次、话术如何配合,优先级如何安排,如何及时止催,整体上如何保证更好的效果,追一和G行客户一起,进行了大量运营工作。


打完之后,追一质检人员每天对生产环境1500轮电话进行质检,记录机器人报错节点、原因,成表之后交给行方再进行复检,形成当天的运营效果,持续监测和优化机器人效果,实现客户催收效果提升了20%以上,大大解决了客服产能溢出的问题,最终在年底顺利完成了50万电话拨打任务。


“这个过程,对我们产品提升也起到了很大作用。”Devin说,从外呼策略、质检功能、运营功能、上下游支持能力等等,伴随着项目深入,都得到了很大提升。


随着业务深入,客户要求也会更高。既要业务逻辑跑通,又要安全可控。


按照行方要求,产品系统要实现前后端分离、配置文件国密加密、日志脱敏,对数据归档,监控端口也有一系列要求。诸多非功能需求对交付和产研,也提出了挑战。Devin团队也很纠结,因为时间、人力和资源都很宝贵。


在分析项目进度和优先级的情况下,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。


进行一次性针对改造,满足客户的需求,例如国密加密、隐私政策等非功能性需求。


在业务运营友好度上,对偏业务方向的运营数据或者运营指标等,设计配置化的方式。业务部门要接入机器人,可以直接通过配置的方式,就能够实现这些需求。


对比较大的需求,根据实际可落地情况,结合项目优先级,有效拆分,小步迭代实现。


另外,考虑到智能外呼后续的拓展,团队开始对Call优化架构,支持更高并发。


这一安排,契合了客户的节奏。“整个智能外呼的体系落地很快,标准化很高,跑起来很稳定,客户很快提出了扩容的需求。” 2019年底,G行智能外呼开始了扩容,从100路升级到210路,然后是400、750路…

客户价值,共赢致远

智能催收外呼是一个不错的开始,G行越来越多的部门,也希望接入到机器人中,像现金分期、信审、电核等众多场景。项目机会越来越多,交付团队工作量也更加任重道远,但大家感受更多的是,与客户共同成长、信赖与机会。


“这种默契关系,不是简单地对方说一个命令,我们去执行,而是真正的彼此成就,大家在一个共同的战线,共同成长,彼此信任。” 鼎哥说,项目交付不是为了显示技术有多牛,本质还是为了达成客户目标。 


“催收相当于G行AI元年的项目,一方面是解决刚需问题,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成为一个AI应用突破口,我们和行方一起,跨越元年,经历落地、扩容和新的项目,不断提升业务的产出能力。”Devin说。


项目交付是双方紧密协作的过程,同时也是追一不断学习、成长的过程,尤其是来自顶级大行的要求,“让我们的产品更加快速地成长,性能更加强大。”G行项目交付中打磨的可通用化能力和场景,也沉淀到了电话机器人的主线版本中,为其他项目交付赋能,在银行、证券、地产等多个领域落地。这不仅让Call成为追一智能交互业务的又一生力军,也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化的进步。



延伸阅读

疫情后时代智能转型:在线业务井喷,如何引入AI..

更   美   好   AI   世   界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